这一品是“分别功德品”。分别,就是因为功德有大,有小,有多,有少,那么必须要来把它分别说一说。
什么是“功”?什么是“德”?“功”是对外而言,“德”是对内而言。你在外边能立功,在里边才有德。功,是你所行所做的善事。本来这种善事,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是,你在这可做、可不做的情形之下,你能做这种善事,这就是有了功。有功之后,你自性上就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有这种快乐的感觉,这就有德了。
这功德不是由一件事情而成就的,而是要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种种的善事积累而成的。积累,也就聚集;由少而多,或者由小而大,这都是积累。好像山,本来没有山来着,因为微尘一天比一天多,这山也就高了。山高,不是由一天、两天、三天、五天高的,是由每天、每天,每一个月、每一年,它慢慢高起来的。所以现在我们看见这座山那么高,这不是一个短时间而成的,是经过很长的时间成的。山,比方是个功;海,就比方是个德。海,也不是一天、两天成一个大海,不知道经过几多个大劫,才成就一个大海的;所有的水都向海里流去了,这就比方“德”
这功德,也就好像山海聚集而成;由少而积聚成多了,这就叫“功德”。外边有功,里边有德,功德多了,你这道业就会成就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成佛?也就因为他功德多了,功德圆满了,就成佛了。
现在分别功德,在功德没圆满以前,如何做功德?所以这叫“功德品”。我们听了这功德品,就要做功德;不要听了不做,那就是没有功德。你听了,然后做功德,这功德一天就比一天多;好像海和山一样,等你圆满的时候,就成佛了。
B4 入佛知见(分别功德至常不轻四品)(分三)
C1 明证解功德 C2 明持经根净 C3 显能证之人 C1((分二)
D1 明证入 D2 明解入 D1 (分二)
E1 长行 E2 偈颂 E1 (分三)
F1 经家叙益 F2 如来分别 F3 瑞表圆益
今F1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释迦牟尼佛讲完〈如来寿量品〉的时候,在大会中的大众,听见佛说如来的寿量和劫数,是这么长远,长远得数不过来那么多。所以就有无量无边这么多的阿僧祇众生,都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好处了。
F2 如来分别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就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对无能胜这位大菩萨说,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阿逸多!我现在告诉你!我在说如来寿命长远的时候,有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这么多的众生,他们都证得无生法忍了;也叫“悟无生忍”──忍这种“也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证四果阿罗汉,这才能得到无生法忍。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又有一千倍像前边所说那么多的菩萨摩诃萨,他们得到“闻持”陀罗尼门。闻,是听闻;持,是受持。听闻了之后,他就能受持;受持什么呢?这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语,翻译为总持,所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得到这种陀罗尼门。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又有一个世界,在这一个世界里边,每一粒微尘作为一个菩萨,就有微尘那么多的菩萨,得到乐说无碍辩才。乐说,就是欢喜说法;无碍,就是没有障碍。无论任何人来和他辩论,他都胜利,谁也辩论不过他。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又有一个世界有微尘数这么多的大菩萨,都得到百千万亿无量那么多“旋陀罗尼”。旋,是旋转;转,也就有一个“捻”的意思。旋转陀罗尼,就是能会用这个陀罗尼了;这百千万亿这么多的陀罗尼门,他都懂了,都可以受持了!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又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摩诃萨,他们可以转大法轮。转什么大法轮?转不退的法轮!他们只往前转,不向后退的;就是只有精进,而不懈怠、不懒惰,这叫转不退法轮。
什么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一个月、一个四大部洲,这叫一个世界。积集成一千个世界,有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日、一千个月、一千个四大部洲,这是一个小千世界。再积集一千个小千世界,这是一个中千世界。再积集一千个中千世界,这是一个大千世界。因为说三个千的缘故,所以为“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三个大千世界。
我们佛教讲堂这儿,也是转不退法轮呢!你们知道吗?所以你们不要退;你一退,那就不是转不退法轮,而是“转退法轮”了!所以我们这儿这么忙,就是代诸佛来转不退法轮呢!不过我们这是凡夫转法轮,人家这一些都是大菩萨在那儿转不退法轮呢!我们学着转不退法轮,不等于是转不退法轮,你要认清楚这一点!
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有二千个中千世界,那么多国土的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转清净法轮;清净法轮,就是妙法轮。前边是转不退法轮,现在是转清净妙法轮了!
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有一个小千国土(一千个日月、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四部洲)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摩诃萨。怎么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什么菩萨?这是四地的菩萨。由四地到佛的果位上,这要经过八生(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有四个四天下(四个日月、四个须弥山、四个四大部洲),微尘数那么多的大菩萨(八地菩萨),他们在八地上,再经过四生(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有三个四天下(三个日月、三个须弥山、三个四大部洲)微尘数那么多的大菩萨(九地菩萨),他们在九地上,再经过三生(十地、等觉、妙觉)的果位,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有二四天下(两个日月、两个须弥山、两个四大部洲)微尘数那么多的大菩萨(十地菩萨),他们在十地上,再经过两生(等觉、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有一个四天下(一个日月、一个须弥山、一个四大部洲)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摩诃萨(等觉菩萨),他们从等觉的果位,再经过一生(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有八个世界(八个须弥山、八个日月、八个四大部洲)微尘数那么多的众生,在这个时候,他们统统都发菩提心了,都发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心、发求成佛的心。
我们修习佛法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结菩提果;你若不发菩提心,就不会结菩提果的。不是就说:“哦!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佛,你不发心成佛;你就光念,念来念去,那就等于“说食数宝”一样。
怎么叫说食数宝?就说这个东西最好吃了,面包好吃、牛油好吃、豆腐好吃,马铃薯 potato 好吃,tomato(蕃茄)也好吃──这是吃斋的人这么样念;但是你不吃,空着肚子,不会饱的,这叫说食。怎么叫数宝?就是给人家数钱。就一百万、两百万、一千万、一万万、十万万⋯⋯,这么数了一天,数了很多,但都不是自己的。你光说“人人都是佛”,可是你一点也不修行,人一说你这么自私,你就受不了了;说你贪心这么大,你就觉得“你怎么骂我呢?”不发菩提心,就是“说食数宝”;所以才有那么几句说:
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
你一天到晚给旁人数钱,你自己一点都没有;你若不修行,也就和给其他人数钱是一样的。
我讲经讲到这个地方,就有人提出来一个问题想要问,但是又不敢问;为什么?他找不到正当的理由来问。什么问题呢?他就想:“哦!这个世界就一个世界,怎么会有小千世界?又有中千世界?又有个大千世界?我现在在这儿,就看见这一个世界、这么多星球;我没有看见其他多一个日月、一个须弥山。这个世界的须弥山,我都没有找着呢!怎么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他想问这个问题。我现在不答覆这个问题,我先讲另外一件事情。
有这么一个乡下佬,就只知道自己乡下那个世界;每一天所看见的,不是三叔,就是二大爷,再不就是他那姑姑、妈妈、婆婆的。他就以为只有这么一些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他没到过其他的乡村。以后,他不知道为什么离开这个乡村,走走走,就看见另外一个乡村、或者城市。他一看,哦!这个城市怎么这么大呢?比我那个乡下还大呢!以前他没见过,他不相信有另外一个乡村、另外一个城市;现在他看见了,知道了。
他由这儿,又把整个国家的乡村、城市都走遍了,知道有这么多地方,但他还不知道另有其他的国家。好像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几百个国家;譬如法国人,他就知道法国的领土是这么多;等他到了德国、英国,走了很多国家:“哦!怎么还有另外的国家?”他没到的时候,他就认为没有;他到了之后,就知道有另外的国家。
这些世界也是这样子;你还没去,你不知道有这么多。等将来到的时候,那时候我就不告诉你,说是有另外的世界,你也知道有了;现在告诉你,你没看见,你不会相信的。所以这问题,你先不用提出来问,还是在你自己脑里保留着;等你将来到了其他世界,那时候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昨天讲的经文,本来我想马马虎虎的讲过去就算了;但是你们这些个听经的人,就有人很多事,就来问。以后有人要提问题,应该在第二天;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来问,不要连一天晚间都等不了了。这太着急了!所谓“紧了绷、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你现在太紧,这是太过;你太松,又是不及。在这一品的经文,这有授记──给法身来授记,又有流通;昨天所讲的经文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初地、二地”都在这里边包含着。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这就是说的“十住”。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这就是“十行”;证得十行的果位,才能得到乐说辩才。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这就是讲的“十回向”;证得十回向的果位,才能得到这种“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得到旋陀罗尼门。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这叫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得到这三不退;这就是证得初地的果位,才能得到这种的转不退法轮。
“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这就是证得二地了。
“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地方,一开始,就是从二地上来,由二地、三地,证得四地;圆证四地,这是圆教了!证得到圆教四地上,就经文上说的“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叫“增道损生”。增道,就是增一分这个中道;这个“增明中道”,就是增加明白了中道。损生,损什么生呢?就减损一次的变易生死。在证得二地以后的果位──就不是在二地以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初地;这都是增道损生的,有这种的功能:增明中道的这种智慧,损变易生死的这个生死。证得二地,没有分段生死了,只有变易生死;这个变易生死,由二地那儿开始。等证到四地果位,这要“圆证四地”,不是通教、别教那个四地。“十地”,在通教上是怎么样个程度、在别教上是怎么样个程度、在圆教上是怎么样个程度,都不同的。
现在这是证圆教的四地,到这时候,剩了这无明。本来有见惑、思惑;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最后是十二品微细的无明惑。到四地,把这无明惑还剩了最后那八品微细微细的无明;这微细的无明,断一分的无明,就多证一地,断一分无明,就多证一地──这是“损生”,损“变易生死”这个“生”,不是“分段生死”的“生”;所以断一品的无明,就往前进一地。由四地这儿,断了八品的无明,证得妙觉的果位,所以说“八生”;而那个“四生”,就是从八地那儿开始算起。中间五地、六地、七地,经上没有讲它;因为到第八地,八地菩萨和七地菩萨这种的程度,又不同了!
证得八地的果位的人,假如他发菩萨心愿意到这个世界来教化众生,再来入胎,他是穿着衣服来的。怎么叫“穿衣服”呢?就好像虚老,他一生出来是一个肉弹,这就是叫“穿着衣服来”的。但是这种八地的菩萨到这个世界来,就很少再入这个轮回;所谓“菩萨有隔阴之迷,罗汉有住胎之昏。”就是八地菩萨到这个世界上来,经过这种胎藏,他也会迷了,所以要再修;因为这个,所以虚老到五十六岁才正式开悟;这开悟,是返本还原了,知道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
在昨天所说这个数目,虽然说是证得四地;但是从二地那儿开始,证得到四地的果位,这叫“圆证四地”;还有,最后那八品的微细无明要断尽了,才能成佛,这八品的无明很微细的。
@@@@@@F3 瑞表圆益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雨细末、栴檀、沉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在我们人听经有不明白的地方,应该用你自己的智慧来研究这个问题;不应该一边讲、一边笑,一边笑、又一边讲,好像那些没有什么知识的人,乱哄哄的,就乱讲乱说了。必须要有一种定力,你有定力,然后才会生出慧力;你生出慧力,不明白的,也会明白了。你如果不用定力,也就没有慧力;没有慧力,你不明白的,始终也不会明白。所以我们为法,必须要郑重其事,时时刻刻都好像佛在我们前、后、左、右和上边;所谓“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你自然就不会放逸,不会乱哄哄的那样子。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在佛说这一切菩萨、阿罗汉、众生得大法利的时候,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在虚空中好像下雨似的,散下这小白华──又叫适意华;又下大白华。
以散无量百千万亿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用这宝华来供养无量百千万亿宝树王(菩提树)下,每一个师子座上的诸佛。这些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分身化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又散于坐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的释迦牟尼佛,以及这位灭度已久的多宝如来身上。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散到这从地涌出这一些个的大菩萨,及四部众。四部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用这小白华和大白华来普同供养。这一段是“雨华瑞”,雨大白华、小白华这种的祥瑞。
又雨细末、栴檀、沉水香等:这一段文是“雨香瑞”。细末,就是把栴檀香研成末粉;好像我们烧的檀香,先放那个香粉,这就是细末。沉水,又叫沉香;本来木头放到水里,它是漂浮起来的,但是这种沉香木放到水里,它沉到水底下去,这叫沉水香。又雨下以上的这种香。
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这一段文是“天鼓瑞”。在虚空中,天鼓自己就响了。天上有一种鼓,在佛有法会的时候,就有天鼓鸣。这天鼓不是像我们人间的鼓,要用人来敲一敲、打一打才响;这天鼓自己就会响。天鼓所发出来这种的声音,妙声又传播得很深远,是很细的,不是像我们人间那种很粗的声音。
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这一段文是“天衣璎珞瑞”。又雨下一千多种的天衣──天上人所穿的衣服,垂着一切的璎珞,有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有这四种的璎珞。这如意珠,表示是总持。
遍于九方:在《华严经》上,就讲“遍于十方”,这儿是讲“遍于九方”;你们各位说来听一听,这个“九方”是哪九方?这花下到哪一方去?雨华、又雨香、雨璎珞,这是雨到上方去?还是往下,这是除去上方!因为那个“下”,是往下方雨下,不是往上方雨下,所以这是除“上方”。由上方往下,雨下满了九方;这九方,表示除了佛法界而外的九法界。
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这一段文是“供养瑞”。以这个众宝的香炉,烧起最名贵、最有价值的香。这无价的香是什么香呢?这个香,你多少钱也买不着的。怎么样呢?这是心香;烧起来我们每个人的心香。这无价宝炉,也就是你这个心;在这个心里,烧上无价的香。
自然周至,供养大会:自然,是不加造作的意思,也不用你想,也不用你怎么样叫它这样子;不用的,它自然的就会这样子。周至,为什么说“心香”呢?因为你这一念是周遍法界的,所以说“自然周至”。你烧上你这个心香,能熏恶成善──把你恶的这种习气都熏出去了,就变成善了;所以由这个善、由这一种诚心来供养大会。
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从十方所来的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在每一位佛的上边,又有很多的菩萨,手拿着幢幡、宝盖就来了。次第,就是很有次序的。没有次第,就是没有规矩;有次第,就是很有规矩的、有条不紊,就一行一行的,这么一个跟着一个。好像我们绕佛,一个跟着一个,这都叫次第而行。这是“次第而上”,一个跟着一个的往上排列,排到大梵天上去。
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所有这么多的菩萨,都是以微妙的音声,作出无量的偈颂,来赞叹诸佛的功德。
E2 偈颂(分三)
F1 颂时众得解 F2 颂如来分别 F3 颂瑞表圆益
今F1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佛说希有法 昔所未曾闻
世尊有大力 寿命不可量
无数诸佛子 闻世尊分别
说得法利者 欢喜充遍身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弥勒菩萨(无能胜菩萨)从座位站起来,把右边的肩臂露出来,合起掌来,对着佛,然后说赞叹佛的这种偈颂。这是身心恭敬,来赞叹于佛。
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佛所说的法,都是希有的法;尤其这部《妙法莲华经》,乃是希有中的希有,在以前根本没有听过这么妙的法。世尊有大力,寿命不可量:世尊是有最大的神通力量,佛的寿命也是不可称量那么长的。
无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无数无量这么多的法王之子,都听见世尊分别这个妙法的道理。说得法利者,欢喜充遍身:在佛说〈如来寿量品〉,就有很多的众生得到法的利益了。他们的欢喜,都充满他们自己的身体。
F2 颂如来分别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罗尼
或无碍乐说 万亿旋总持
或有大千界 微尘数菩萨
各各皆能转 不退之法轮
复有中千界 微尘数菩萨
各各皆能转 清净之法轮
复有小千界 微尘数菩萨
余各八生在 当得成佛道
复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尘诸菩萨 随数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尘数菩萨
余有一生在 当成一切智
如是等众生 闻佛寿长远
得无量无漏 清净之果报
复有八世界 微尘数众生
闻佛说寿命 皆发无上心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罗尼,或无碍乐说,万亿旋总持:闻到这种法,或者住到不退的果位上,或者他们得到“闻持陀罗尼”这种的法门,或者证得辞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这种种无碍的辩才,或者得到“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种互旋、互持的陀罗尼门。
或有大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不退之法轮:或者有大千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他们每一个都能转不退法轮,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这三不退。
复有中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清净之法轮:又有中千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他们每一个都能转清净的法轮,就是证得二地的果位。
复有小千界微尘数菩萨,余各八生在,当得成佛道:或者有小千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由二地再修行,证得这种圆教四地的果位;在这时候,他们还有最后八品微细的无明。他再断一品就证五地,断两品就证六地,断三品证七地,断了四品就证八地;所以由八地,再还有四品的无明没有断,断这四品的无明,就成佛了。他在“增道损生”这个情形之下,他增明一分的中道,就减损一分的无明;所以若把这最后八品微细微细的无明都破了,应当得成佛道了。
复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尘诸菩萨,随数生成佛:或者有四四天下的,或者有三四天下的,或者有二四天下的。四四天下,是四个须弥山、四个日月、四个四大部洲;三个四天下,是三个日月、三个须弥山、三个四大部洲;二四天下,是两个日月、两个须弥山、两个四大部洲。如此四天下,有微尘数这么多的诸菩萨,随着四、三、二生,应当成就佛果。
四四天下,这就是八地的菩萨,他们还有四品的微细生相无明没有破。三四天下,这是九地的菩萨,他们还有三分的微细生相无明没有破;他们把三分的微细生相无明破了,就可以成佛了。二四天下,这是圆证十地的果位,是十地的菩萨,他们还有两品的微细生相无明没有破;所以他若再破这两分微细的生相无明,才能成佛。
或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余有一生在,当成一切智:或者有一个四天下微尘数那么多的菩萨,这就是等觉的果位,他们还有一分微细的生相无明没有破,所以没有证佛果。若把这一分的微细生相无明也破了,就成佛了!也就是成就佛妙觉的果位。
如是等众生,闻佛寿长远,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像以上所说这么多的众生,听闻佛说〈如来寿量品〉的时候,都证得无量无漏的智慧,得到这种清净的果报。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闻佛说寿命,皆发无上心:又有八个世界,就是八个须弥山、八个日月、八个四大部洲;有微尘数这么多的众生、这么多的薄地凡夫──薄地凡夫,就是大地的这一些个凡夫。他们听闻佛说〈如来寿量品〉的时候,都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F3 颂瑞表圆益
世尊说无量 不可思议法
多有所饶益 如虚空无边
雨天曼陀罗 摩诃曼陀罗
释梵如恒沙 无数佛土来
雨栴檀沉水 缤纷而乱坠
如鸟飞空下 供散于诸佛
天鼓虚空中 自然出妙声
天衣千万种 旋转而来下
众宝妙香炉 烧无价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养诸世尊
世尊说无量,不可思议法,多有所饶益,如虚空无边: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妙法,一切众生有很多都得到很大的利益。究竟这个利益有多少呢?无边无际那么多,就好像虚空似的。
雨天曼陀罗,摩诃曼陀罗,释梵如恒沙,无数佛土来:从上方雨下来有曼陀罗这种小白华,又有大白华。又有大梵天王和释提桓因等,像恒河沙数那么多,他们从无数无量那么多的佛国而来。
雨栴檀沉水,缤纷而乱坠,如鸟飞空下,供散于诸佛:又雨下栴檀香末和沉水香末,雨下这个香末,就好像下雪似的,所以缤纷而乱坠。缤纷,好像天上下雪,那就叫缤纷而下。香末从虚空而下,也就好像鸟从空中飞到下边似的。雨下这香末,来供养十方所来的一切诸佛,散布于诸佛。
天鼓虚空中,自然出妙声,天衣千万种,旋转而来下:又有天鼓在虚空中,自己就鸣起来,自自然然,不假造作的,就发出来一种微妙的声音。又有天人所穿的衣。天人这衣不像我们人所穿的衣服这么重,他们的衣非常之薄,有千万种那么多。这千万种的天衣,在虚空中旋转而下到大会里。
众宝妙香炉,烧无价之香,自然悉周遍,供养诸世尊:又有种种宝贵的、微妙的香炉,焚烧最名贵的香。这种的香,自然就周遍法界,能供养释迦牟尼佛,供养多宝如来,又供养释迦牟尼佛一切的分身佛。
其大菩萨众 执七宝幡盖
高妙万亿种 次第至梵天
一一诸佛前 宝幢悬胜幡
亦以千万偈 歌咏诸如来
如是种种事 昔所未曾有
闻佛寿无量 一切皆欢喜
佛名闻十方 广饶益众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无上心
其大菩萨众,执七宝幡盖,高妙万亿种,次第至梵天:在天雨小白华和大白华,和种种的宝香、种种的宝衣的时候,又有从地涌出这一些个大菩萨众,各个菩萨都执持着七宝所造成的宝幡和宝盖。这种的宝盖、宝幡,都是非常之高,又非常之妙,不是我们人心所可想得到的,有万亿种那么多。他们都很有次序的,由下方而上到梵天去。
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亦以千万偈,歌咏诸如来:他们在每一位佛前,发供养心,都悬上宝幢和最殊胜的幡。他们也是用千万亿这么多的偈颂,来歌咏赞叹这一切诸佛。
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闻佛寿无量,一切皆欢喜:像这样种种不可思议的胜事,在以前从来没有的,这是非常殊胜的。所有的众生,听闻佛的寿命是无量的、是这么长远的,听见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都非常欢喜。
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佛的名号,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众生都可以闻到;但是要有善根的,没有善根的众生,根本就闻不到佛的名号。佛普遍饶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具足这善根。没有种善根者,令他种善根;已经种过善根者,令他善根增长;已增长者,令他善根成熟;已经成熟者,令他得到解脱。以帮助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发这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
D2 明解入(分二)
E1 明现在四信 E2 明灭后五品 E1(分四)
F1 一念信解 F2 略解言趣 F3 闻持供养 F4 深信观成 F1(分二)
G1 长行 G2 重颂 G1(分三)
H1 出相貌 H2 明功德 H3 明行位不退
今H1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当尔之时,就是前边弥勒菩萨说完偈颂之后;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又告诉无能胜这位大菩萨说,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阿逸多!譬如有这种众生,他们听到佛的寿命像前边所说那么长远,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他不要说完全都信,就是能在这一念之中,生出一种信解──信而明白;他所得到的功德,无数无量那么多,无法可数的过来。我再说个譬喻。譬喻什么呢?
H2 明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假设有持五戒、行十善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为求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在八十万亿那由他这么多的劫之中,他们修行五种波罗蜜。波罗蜜,翻译为到彼岸,就是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达到涅槃的彼岸。这五种波罗蜜都是什么呢?
檀波罗蜜:就是檀那波罗蜜,他们修布施;檀那是梵语,翻译为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有内财、外财。内财,就是头、目、脑、髓;外财,就是国、城、妻、子。你能布施你的财宝,这是财施;法施,就像我们讲经说法,这是法施。无畏施,就是你有什么恐惧不幸的事情,能帮助你没有恐惧了。
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波罗蜜,修持戒律;尸罗是梵语,翻译为戒律。戒律在佛教里边,是很重要的,所以出家做比丘,必须要受戒;不受戒,就不能成比丘。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无论哪一类的众生,你受佛戒,就有成佛的机会。那么不受戒可不可以成佛呢?那是很困难的,机会是很少的;所以在佛教里,特别注重持戒。终南山道宣律师,因为他持戒律持得好,感应天人来给他送饭。你受佛戒,地位就和这大觉世尊一样了,这才是真正佛的弟子。
学佛法,必须要守戒律,不可以随随便便的,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子。守戒律,就是守规矩。这个戒律,在家人就有五戒;又可以受八戒──八关斋戒;又可以受十重四十八轻戒,这是菩萨戒。那么出家,先受沙弥十戒,然后再受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
这戒律精严的人,天人都恭敬你;像道宣律师,就有天人给他送饭吃。你要是戒律精严,一切鬼神看见你,都会向你叩头顶礼、恭敬你,所以持戒是很要紧的。戒,就是止恶防非。止恶,止住一切的恶事不做,就是诸恶不作;防非,就是众善奉行,你要做一切的善事、一切的好事。
我们受了戒之后,必须要守着那个戒、保持着那个戒,不要犯戒。你若破戒,那就好像在水上的浮囊破了,或者像在海上的船漏了似的。船漏水了,就会沉到海底去;我们人要是受戒不守戒,也就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去。这个戒律,若不是你自己想犯的,有其他因缘而犯这个戒,那还可以有开缘。这戒讲“开、遮、持、犯”。开,就是开开;遮,把它遮起来;持,受持戒;犯,犯戒。在这里边,又有止持、作持;若详细讲起来,也很多的意思。
羼提波罗蜜:羼提是梵语,翻译为忍辱,就是忍辱波罗蜜;忍辱,就要忍你所不能忍的。若你能忍的你忍了,那不算出奇,那是很普通的;若你不能忍的你能忍,那就是羼提波罗蜜了。
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是梵语,翻译为精进,就是精进波罗蜜。
禅波罗蜜:禅,就是坐禅。禅那是梵语,翻译为思惟修;这思惟修,就能生出你的定力。以上所讲的,你必须要先修戒律;你想修戒律,就先做功德;做功德,就是布施。你若没有功德,你就是守戒律也守不住的,所以必须要先做种种的功德,做布施,然后修这戒律。由戒律,然后才能生出定力来;这禅波罗蜜,就是生定力的。
除般若波罗蜜:为什么不说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你若有了般若,就有成佛的机会。现在不是讲“成佛”,是讲“功德”──讲你修什么波罗蜜,有什么功德。现在这个人,他修般若波罗蜜以外的五种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八十万亿那由他劫那么长的时间修五波罗蜜,那功德就很大了;但是以这种很大的功德,来比你对〈如来寿量品〉生出一念信解心的这种功德,百分也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百千万亿分也不及其一分,乃至于最聪明、最能算的算数师,用算数譬喻,也无法知道这功德究竟有多少。
H3 明行位不退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假设有善男子和善女人,他有像对〈如来寿量品〉佛的寿量长远这种的功德,生一念的信解;他这种的功德,若在无上正等正觉这种的果位再能退回来,得不到无上正等正觉的话,绝对没有这种道理。
G2 重颂(分三)
H1 颂格量功德 H2 颂行位不退 H3 颂深心信解
今H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 于八十万亿
那由他劫数 行五波罗蜜
于是诸劫中 布施供养佛
及缘觉弟子 并诸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 上服与卧具
栴檀立精舍 以园林庄严
如是等布施 种种皆微妙
尽此诸劫数 以回向佛道
若复持禁戒 清净无缺漏
求于无上道 诸佛之所叹
若复行忍辱 住于调柔地
设众恶来加 其心不倾动
诸有得法者 怀于增上慢
为斯所轻恼 如是亦能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恐怕人不相信,所以把这个意思用偈颂再来说它一遍。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行五波罗蜜:假使有人想要求佛的无上智慧,在八十万亿那由他这么长的时间中,都修行这五种波罗蜜法。于是诸劫中,布施供养佛,及缘觉弟子,并诸菩萨众:在这八十万亿那由他这些个劫数里边,作布施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和阿罗汉、辟支佛的弟子,以及所有的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上服与卧具,栴檀立精舍,以园林庄严:在这么长的时间,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以及供养菩萨、阿罗汉、辟支佛,用这种最名贵、最高尚的饮食、最上的衣服和卧具、汤药,所谓“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或者用栴檀香木来建造一个精舍,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或者用花园子、树林,来庄严道场。
如是等布施,种种皆微妙,尽此诸劫数,以回向佛道:像这样子,做这等等的布施,都是非常的微妙而殊胜,在八十万亿那由他诸劫数之中,都这样来供养;以供养的功德,来回向求无上的佛道。
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求于无上道,诸佛之所叹:前边那是布施,现在这是持戒。或者持禁戒;禁,就是禁止,不叫你去做。“清净无缺漏”,持戒清净,好像满月似的,没有缺漏。“求于无上道”,来求无上的佛道。“诸佛之所叹”,能这样子来持戒,这是诸佛所赞叹的。
若复行忍辱,住于调柔地,设众恶来加,其心不倾动:假使又能修忍辱行的话,就住在调柔地。调是调和,柔是柔软;调和、柔软,也就是忍辱的表现,住于忍辱地。假设外边有人以横逆来加于你,这种逆境来的时候,你的心总存着一个忍辱行在里边,总能忍辱而不倾动、不摇动。诸有得法者,怀于增上慢,为斯所轻恼,如是亦能忍:所有这些比丘、比丘尼,他们有这种增上慢的心,认为比谁都高,谁都没有他们这么有道德。你为这一类的增上慢人所来扰乱,可是你能修忍辱行,不为所动,不为境界所转。
若复勤精进 志念常坚固
于无量亿劫 一心不懈息
又于无数劫 住于空闲处
若坐若经行 除睡常摄心
以是因缘故 能生诸禅定
八十亿万劫 安住心不乱
持此一心福 愿求无上道
我得一切智 尽诸禅定际
是人于百千 万亿劫数中
行此诸功德 如上之所说
有善男女等 闻我说寿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过于彼
若人悉无有 一切诸疑悔
深心须臾信 其福为如此
若复勤精进,志念常坚固,于无量亿劫,一心不懈息:假使再能修精进波罗蜜,精勤而精进──你单单精进,志念不坚固,也没有用的;你必须要志念坚固,帮着这个精进,而没有懈怠心。在无量亿劫这么长的时间,也就是在八十万亿那由他这么长的时间之中,一心精进,不懈怠、不休息。
又于无数劫,住于空闲处,若坐若经行,除睡常摄心:又在这无数劫数之中,住在阿兰若处(寂静处),或者是坐禅,或者是经行。我们这儿打禅七,这跑香,就是经行。为什么要坐坐又经行呢?就是因为坐长了就会睡觉;那么坐坐行行,这就不会睡觉了。常收摄其心,令心不打妄想。
以是因缘故,能生诸禅定,八十亿万劫,安住心不乱:以这种因缘的缘故,所以能生一切禅定。你常常地这么一心用功,坐禅经行、经行坐禅,行行坐坐,坐坐行行,把身心都收摄到一处;所谓“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把心念制到一个地方,就会生出禅定的力量来了。在八十万亿劫那么长的时间,安稳住在禅定里,心也不乱、不打妄想。
持此一心福,愿求无上道,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像这样修持“一心三昧”这种禅定的福,你的愿力是为着求无上佛道。若求无上道,就可以得一切智;你想得一切智,就先要修禅定。所以把这一切禅定的边际都修好了,也就是把所有禅定的功夫都修成就了,得到所有的禅定三昧。
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这个修行的人,他在百千万亿劫之中,修行前边这五种波罗蜜的法门,所得的功德,像以上所说的道理那么殊胜。
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闻佛说〈如来寿量品〉,乃至就在这一念之中,生出一种信解、一种真信心来,这种福胜过于前边所说修五波罗蜜那个福报、那种功德。
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深心须臾信,其福为如此:假使有人,完全没有一切疑悔心,深心不移;就在须臾之间,生出一种信心,他所得的这种福报,就比你修八十万亿劫禅定、精进、忍辱、持戒、布施这五种波罗蜜的功德都大。
@@@@@@H2 颂行位不退
其有诸菩萨 无量劫行道
闻我说寿命 是则能信受
如是诸人等 顶受此经典
愿我于未来 长寿度众生
如今日世尊 诸释中之王
道场师子吼 说法无所畏
我等未来世 一切所尊敬
坐于道场时 说寿亦如是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闻我说寿命,是则能信受:假使所有的菩萨,在无量这么长远的时间,修行菩提道果,他们听到我所说〈如来寿量品〉,能深心信解;他们因为很长远的时间就修行了,所以我讲出来这种的道理,他们就能深心信解。
如是诸人等,顶受此经典,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这一切的大菩萨等,他们顶戴奉持,来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并且发愿希望自己在未来,寿命也是无量无边那么长,好度未来的一切众生。
如今日世尊,诸释中之王,道场师子吼,说法无所畏:好像今天的释迦牟尼佛,在一切释种之中,他成佛,做法王,成立菩提道场,作师子吼说法,毫无所畏。
我等未来世,一切所尊敬,坐于道场时,说寿亦如是:我等这所有的菩萨,于未来世,为一切众生所尊敬。我们将来成佛,坐于道场的时候,说我们的寿量,也就像现在佛所说的这么长远。
H3 颂深心信解
若有深心者 清净而质直
多闻能总持 随义解佛语
如是之人等 于此无有疑
假使有深心的人,他们一心清净而质直行道,也是受持佛一切的经典,得到多闻三昧,又得到总持三昧,随着义理而解说诸佛所说经典的言语。像这样这一切的人等,于佛所说这〈如来寿量品〉也无所疑,于这《妙法莲华经》的道理也无所疑。
F2 略解言趣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又阿逸多: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假设有众生能听到佛寿命像前边所说那么的长远,能明白其中所说的话,和它所趣向的旨趣、道理。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这个人所得到的功德,是无有限量,没有人可以数得尽这种功德的长远。这种的功德,能帮助你生起如来无上的般若智慧。
F3 闻持供养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何况广闻是经:单单听见这〈如来寿量品〉,就有这样的功德;况且能由始至终,把这部《妙法莲华经》都全部听完呢!
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你在听经的时候,又能教你的朋友、亲戚都一起来听经,或者你自己念诵、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或者教他人来受持、读诵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或者你自己书写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或者教人来书写这一部《妙法莲华经》。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或者用种种的华、香、璎珞,或者用种种的幢幡、缯盖,或者用香油、酥油灯──就是用香油来点灯,这种种来供养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经卷。
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这个人的这种功德,是没有数量、没有边际那么多。因为他又书写、又受持、又读诵、又讲说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又用种种的供养来供养经卷;以这种种的功德,所以他能成就一切种智,达到成佛的这种果位。
F4 深信观成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阿逸多:佛讲前边这一段经文,说是这个人能得到佛的智慧。之后,又叫一声阿逸多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假使有修善的男人和修善的女人,听见我所说如来寿命这样的长远,发出一种深心而能信解,又能明白其中的义理,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能信这经典,就是能见着佛的法身。为什么?因为这部《妙法莲华经》就是佛的真身,也是佛的法身;见着《妙法莲华经》,就等于见着佛是一样的。
不要以为佛入涅槃,就不说法,佛时时刻刻都在说《妙法莲华经》。佛说《法华经》和《涅槃经》有八年的时间。这部《法华经》的经典,后来将经文写在贝叶上──在印度,经是用贝叶的树叶子书写的──每片贝叶连接起来,把它撑长就可以铺八里路那么远。所以,这部《法华经》是佛的真身。
这个人则为见佛常在灵鹫山那个地方,和这一切的大菩萨,以及声闻、缘觉、辟支佛,常常围绕于佛,听佛在那儿说法。
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你见着佛身了,就能见着这个娑婆世界的地是琉璃所成的,大地都是平坦,没有高山,没有大海,地平如掌──就像手掌那么平。为什么世界有高山、大海,有种种不平的地方?就因为人心不平;人若心平了,这个地本来是平的。你看有山、有海,这都是众生的业报所感现的。你若证果了,虽然你在这世界,但是所见的境界不同,不是这个样子,地都坦然平正的;坦然,就是很平正的样子。
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在阎浮提那儿有条河,河边上有一棵檀金树,据说这树的叶子落到河中,就变成金子;那种金子,是世界最好的金子。用那种金子,做成金的绳子,一条一条的格出来有八个界限;这表示八正道。又有七宝行树、七重罗网,也都很美妙的。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所有一切的亭台楼阁,都是用七宝所造成的,非常美观。这里边所住的菩萨众,都在这个世界中住着。
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假使有人受持《法华经》、读诵《法华经》、听闻《法华经》,能作这样的观想,应当知道这个人,这才是深信《法华经》的一种信解之相。
@@@@@@
E2 明灭后五品(分二)
F1 列五品粗格量后四品功德 F2 广格量初品功德 F1(分二)
G1 长行 G2 重颂 G1(分四)
H1 起随喜受持 H2 加教人受持 H3 加兼行六度 H4 加正行六度
今H1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又复如来灭后:又者,我再给你讲一个道理,譬如在如来入涅槃之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假使有人听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而不毁谤,也就是有一种信心。若没有信心,他就生一种毁谤心;有信心,就不会有毁谤心。闻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发起随喜功德这种心,你就应该知道这个人发随喜心,这已经就生了一种深信解的相。
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何况能对着本子读,或者能离开经的本子来诵,又能时时刻刻都依照《妙法莲华经》上的道理去修行,这个人就是顶戴如来,好像把佛顶在自己头上那么样恭敬。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这个善男子和善女人,他能以读、诵、书写、受持这部经典,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这就不需要再给我造塔寺了。为什么?因为这部《妙法莲华经》,就是佛的塔、就是佛的寺院、就是道场。
那么,这经上虽然佛说是不需要起塔寺,因为我们念诵这部经,就是起塔寺了;但是我们要是能发心来建造塔寺,那也未尝不可的。不要一定执着,说是经典上教我们不要起塔寺,我们就不要起塔寺了。因为你造一个塔,一般人见着这个塔,知道塔里边有佛宝、法宝、僧宝,生一种恭敬心。你造一座大的寺院,供很多佛像、很多的佛经,有图书馆、又有种种的庄严;那么人说:“我们到那儿去看看!参观那个寺院、看看那个道场!”到这儿一参观,他就发一种信心,生出菩提心,这就给他种善根了。这经典上虽然说不必起塔寺,但是我们若力量可以做得到,也不妨造多几个塔、多几个庙,造多几个道场。
或者也不需要造僧坊;僧坊,是僧人住的地方。佛说也不必用四事供养僧坊了,但你要是能有力量,你也应该供养的。若不供养,你也没有功德;若僧人都没有人供养了,那甚至于也要把僧人饿死了。
这“四事”是什么?你或者用饮食、衣服来供养三宝,或者用卧具──就是毡、被之类的;或者又预备一点药品来供养出家人,这就是“四事供养”。你念诵这部《法华经》,这些事情你要是能做到的,你可以做;做不到,你若不做,也是一样了。
所以者何:是什么原因呢?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因为这个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能受持、读诵这部经典,也就等于你已经造塔了,已经造僧人所住的地方,有僧人住的道场了。你念诵《法华经》,也就已经是供养三宝──供养佛宝,供养法宝,供养僧宝。
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你要能念诵《法华经》,这也就等于你供养佛的舍利是一样,就是已经造起七宝塔了;因为这部《法华经》,也就是佛的舍利。这个塔,所谓“竖高三界,横遍十方”,“竖”是“高”,“横”是“广”;渐小,不是渐渐地就造得小了;因为高了,人看见这个塔,就好像塔渐渐地小了似的;其实因为它太高了,所以你看它就小。这个塔就到这大梵天上去了。
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你念诵这部《法华经》经典,也就等于悬挂一切的宝幡、宝盖,以及用七宝所造的宝铃,还有用华、香、璎珞来供养佛。用这末香、涂香、烧香,吹的箫、笛子、箜篌、众鼓、种种的伎乐和音乐,种种的舞戏,微妙的音声,唱一点美妙的歌,来赞颂于佛。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这样也就算在无量千万亿劫之中,作过这种的供养了。
H2 加教人受持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阿逸多:无能胜!你要知道!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假使在我入灭之后,有人听闻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话,有能受持,或者自己把它书写出来,或者教人把它书写出来。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这就是等于你造立增坊这么大的功德,用这红栴檀香木,来造佛殿、佛堂。你念经,怎么会就是你造佛殿了?这就是庄严你自性法身、自性的殿、自性的堂。有三十二栋,殿堂有八多罗树那么高,就是有五丈高。不但高广,而且都非常庄严、非常之好的,有百千那么多位比丘住在这个地方。
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你造的这种自性庙堂也有园林,又有浴池,又有经行处,又有坐禅的洞窟,又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这一切都具全的。作音乐的一切乐器,都已具足,充满其中。
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像这样子,你庄严自性的僧坊、造自性的寺院,有很多大的堂,又有很多很多的楼阁,有百千万亿那么多,其数是无量无边。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以这种的境界现前,这就是供养于我,以及这一切的比丘僧。这“我”,是释迦牟尼佛。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释迦牟尼佛又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才说:如来入涅槃之后,假使能受持、读诵这部《妙法莲华经》,还能为他人来讲说,或者自己书写这部经典;或者自己不会书写,或者没有时间书写,于是请他人代为书写,供养这部经典。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不需要再造塔寺,塔寺就已经现成了;不需要再造僧坊,或者供养众僧。
H3 加兼行六度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何况又有人,不但能受持这部《妙法莲华经》,永远都不忘的,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而且又能做种种的布施,又能持戒、忍辱、精进,又能一心参禅打坐,修禅定的功夫;一心,就是“禅那”,能得到智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行六度的法门。
这一段经文是庄严自性三宝──庄严自性的佛,庄严自性的法,庄严自性的僧。所以你看《法华经》、念诵《法华经》、书写《法华经》,这都是庄严自性的三宝;你自性的三宝庄严圆满了,常住的三宝也就现前。
其德最胜,无量无边:在前边说若人能受持《法华经》,这个功德是无量的,所以才说他这种功德是最殊胜的功德。怎么是殊胜的功德?就不是一般功德所能比的,这种功德是很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没有数量那么多、没有边涯那么多。好像什么呢?
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譬如太虚空似的,你找不着它的边在什么地方,你也不知虚空究竟有多大。现在一般人虽然有太空的研究,但是也不知道虚空究竟有多大。东、西、南、北,这是四方。四维、上、下,这又六方。四维,就是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四方、四维、上、下合起来,就是十方;这十方是无量无边。
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诵持、读诵、书写、讲说《法华经》,这个人的功德,也就像虚空十方无有限量的样子,很快他就达到佛的智慧、佛的果位。智,有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
@@@@@@H4 加正行六度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假使有人,能读诵此经、受持此经;对着本子叫“读”,离开经的本子叫“诵”。不论你对着本子读,还是离开本来诵,或者你受之于心、行之于身;你自己明白了,那还不算,你能照这部《法华经》的道理来实行,还能为他人讲说这部经典;或者自己书写这《法华经》,或者教人来书写《法华经》。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又能造塔、造庙、造寺院,或者造僧人所住的地方;又能供养这三宝,又能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声闻众僧。
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不是用一种方法来赞叹三宝,而是用百千万亿种赞叹的方法,来赞叹菩萨的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又为他人种种的因缘,随着经的义理来解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讲到这个地方,想起一个公案。从前有一个人,他做很大的官,也护持三宝,给三宝作护法,他也学《法华经》这部经典;可是《法华经》有七卷二十八品,在前边这三卷半,他很快就都记住了,后边那三卷半,他怎么样读也记不住、也背不出来。自己觉得很奇怪,怎么前边这一半就能记得很清楚,后边怎么就这么难记呢?念了也不会。
在当时有一位善知识,他有宿命通,人前生是做什么事情来的,他一看就知道。这位大官于是到庙上请问这一位善知识,很好奇的,就问:“人人都有种种的因缘,我对于这部《法华经》非常欢喜,相信这经的道理;可是只前半部我记得很清楚,后半部却没有法子背得出来,这是一种什么因缘呢?一部经,怎么只对前半部很熟似的,后半部就不知道了、读不出来了?”
这位善知识为他入定一观察,就对他讲:“你这个因缘是很特别的!你前生是人家送到庙上放生的一头牛。在农历六月六日那一天,庙上都要把经典搬到外面去晒一晒,不令经书发霉,或被虫子吃掉;用太阳来把经书晒乾,虫子就不咬了。在晒经的时候,这放生的牛就走到晒《法华经》的地方,用鼻子闻这《法华经》上半部,而下半部因为没有在那个地方,就没有闻到。你因为只闻了上半部《法华经》,所以你对于上半部《法华经》就很有缘的,记得很清楚;下半部因为你没有闻着,所以你就记得不清楚。”
这个做大官的,在一开始听见这种的因缘,就很不高兴,说:“你怎么说我是一头牛?你有什么证据?”善知识对他说:“你要证据吗?在我庙后边有一个坟,那头牛死后,就埋到那个地方。当时的方丈和尚也是得到宿命通的,他一看这头牛将来会生到什么地方,姓什么、叫什么,他详详细细地写在白布上,和这牛就埋在一起。你若不相信,可以把那个坟打开!”
把牛的坟打开了,那里边果然有块白布,是以前方丈和尚写的说明,那个名字,就是现在这个做官的名字。善知识对他说:“为什么你做官呢?也就因为你前生帮庙上种过田、耕过地,所以你今生就做官了!”
由这一件事情来推察,在庙上做工的人,来生都会做大官的;为什么?就一头牛为庙上做一点功德,今生都做了大官,何况我们人!所以我们人要护持道场,来给道场做一点功德,这是很要紧的一种因缘。
复能清净持戒:又能清净其心、清净其身。清净其心,是怎么样?心里没有烦恼,没有瞋恨,没有这一种染污法在心里头。染污杂念不要有,这是清净其心。那么清净其身呢?你身就不要做那一种不合法的事情、不干净的事情;所做的事情,都要特别的守规矩。守规矩,就是干净;不守规矩,就是不干净,所以要清净持这个戒律。
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与柔和的人,修忍辱行,共同住到忍辱上;柔和,是“忍辱衣”,就是忍辱。修忍辱行,又没有一种瞋恨心,志念坚固:志念特别坚固,就是不随随便便就退心了。好像我们学佛法,学几天就退心了,那就是志念不坚固。
你志念若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最欢喜坐禅,认为坐禅是最宝贵了。所以你们在打禅七的时候,每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要空放过去。你应该要知道,就在这一分钟、一秒钟,就是你开悟的那一分钟、那一秒钟。你若随随便便就把它放过去了,那就不能开悟,因为你不宝贵它,拿时间不当一回事。所以常贵坐禅,就能得到深三昧──不是浅三昧;就是能入深妙的定境。
精进勇猛:人修行,必须要精进,又必须要勇猛。你若只是心里想精进,身却不精进,这就不勇猛;你想要精进,必须要有一个勇猛的心,不怕苦,不怕难,怎么样也要精进。
在这禅七的期间,有几个人发愿不讲话,这是个最好的办法。因为你一讲话,妄想就会多。不讲话,妄想就会少了吗?不讲话,妄想也不会少,但是你可以保持住你的“本钱”。什么是本钱?譬如你作生意,要有本钱──就是基金;你不讲话,气就不会散。所谓“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你这口一张开,气就跑出去了;你舌头一动弹,一讲话,不是讲是,就是讲非。你用功,应该不讲是非;你这一讲话,不是讲这个、就是讲那个。总而言之,你讲出来一句话,就有个是,有个非;你在没讲话的时候,没有是,没有非。
有人就说:“法师!你尽讲经,不也是讲是讲非吗?”不错!我讲是讲非,但是这个“是非”,是教你知道“是”、知道“非”。因为你讲是讲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只知道讲,不知道哪个是“是”、哪个是“非”。讲经,不是讲是讲非,这是佛说的法。法也无“是”、也无“非”,所以你不要以为“讲经”是讲是非,那是你观念错误!讲经说法,是说方法,要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如果我不说这个方法,你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用功修行;所以讲经是可以的,你若会讲,你也可以来讲的。所以在这禅七期间,有人发心不讲话,这我是最欢喜的,这就是精进勇猛!
摄诸善法:你能勇猛精进,这样才能收摄一切善法。为什么?你的念虑要收摄;收摄善法,就是不打妄想。你不打妄想,这就是收摄善法;你若尽打妄想,那就是变成恶法。你能得到深禅定了,又能勇猛精进、摄诸善法,这个善法,就是一个好心,也就是你善心所,你那个善念。你心好就是善法,你心不好就是恶法。
利根智慧,善答问难:利根,就是聪明。聪明人利根,也有智慧,谁有问题不明白,来向你请问,你都答得很好;你一答,就令他生了欢喜心,因为解决他的疑问了。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阿逸多!若我灭后: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无能胜!假使在我入涅槃之后,诸善男子、善女人:所有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不论有多少,都算在一起了。这“诸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多数量,又可以说是一个也没有;为什么?有个“诸”。诸,就是很多;一个也没有,就是很少;也不多,也不少。所以我讲“诸善男子、善女人”,可以说是“没有”;怎么可以说是没有?这假设之词嘛!这假设之词,根本就没有,是不是啊?那么又可以说是“有”了;怎么又可以说是“有”呢?现在你们听经,有这么多人,这都是“诸善男子、善女人”啊!所以又可以说是“有”了。在讲《法华经》那时候,是假设之词;现在就是一个真实不虚的话,是真语、如语、实语、不妄语了。你现在明白了吗?
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能受持于心、行之于身,能读诵《妙法莲华经》这一部经典的这个人,又能有像前边我所说这么多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你应该要知道这个人,他已经到菩提道场,就是菩提树下那个道场。他已经接近无上正等正觉了。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坐在菩提道场,转法轮,教化众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这样受持《妙法莲华经》的善男子和善女人;这“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你们现在这一些个听经的人,你不要认为是旁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或者你们坐着听经,或者你们立着听经,或者经行处。你在经行修行,就是我们现在打坐、跑香,这就是经行处。在这个地方──你所立的地方、你所坐的地方、你所经行的地方,都应该建立起宝塔。所以我们这儿,应该造个宝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都应该供养这个塔,好像佛塔一样的恭敬。
@@@@@@
G2 重颂(分四)
H1 颂第二品 H2 颂第三品 H3 颂第四品 H4 颂第五品
今H1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 能奉持此经
斯人福无量 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 一切诸供养
以舍利起塔 七宝而庄严
表刹甚高广 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 风动出妙音
又于无量劫 而供养此塔
华香诸璎珞 天衣众伎乐
燃香油苏灯 周匝常照明
恶世法末时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 具足诸供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将前边长行的义理,再说一说这个意思,所以说出了一些个偈颂。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这是指释迦牟尼佛把所应该教化的众生都教化完了,就入涅槃了;佛灭度之后,假使有人能以顶戴奉持这部《妙法莲华经》,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无量无边,好像以上所说那种的福报似的。
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你能受持这部《法华经》,这种福德就是具足的,你也就具足一切的供养。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也就如同你用舍利来造宝塔一样的功德;这宝塔是用七宝来建造及庄严。
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这个塔和这个道场、宝刹,又高又广;高是竖穷三际,广是横遍十方。你造这个塔,次第向高了去造,所以向上渐渐就小了,到这梵天去。这也就是表示修行,由粗行而修微细的行。
什么叫“粗行”?譬如布施,首先单单修布施。布施里边,又有很多微细微细的这种布施;你先只知道修布施,以后又知道那个微细微细的布施法。你先持戒,说受持三皈、五戒──杀、盗、淫、妄、酒;在这杀、盗、淫、妄、酒里边,还分出来有微细微细的戒相,所以这也是渐小。由容易看见的、容易听见的、容易明白的这种法,乃至于修到你看不见、听不见、也不容易明白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法,这叫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有千万亿的宝铃在虚空中这么悬挂着,风一吹,它就发出微妙的法音。
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又在无量劫以前,而供养这宝塔,有种种的华、种种的香、种种的璎珞,又有种种天衣、种种天上的伎乐。燃香油苏灯,周匝常照明:点起香油灯和酥油灯,这种灯光,常常地照明法界。周匝,就照得很周遍的,什么地方都可以照到。
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在将来五浊恶世的末法时期,若有能受持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人,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他就具足上边所说的一切的供养,可以得到一切供养的这种功德。
H2 颂第三品
若能持此经 则如佛现在
以牛头栴檀 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 床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 园林诸浴池
经行及禅窟 种种皆严好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假使你能受持、读诵这部《妙法莲华经》,这就好像佛常住在世是一样的。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牛头栴檀是香之中最贵重的。点这牛头栴檀,四十里地以内,都闻到这种香。用这牛头栴檀香木起造道场来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所起造的殿堂有三十二栋之多,这也就表示三十二相;堂高有八多罗树,这是表示八十种好。
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供养最好的饮食,馔是饮食;最微妙的这种衣服。床是卧具,是被子、毯子、sleeping bag(睡袋)之类的。就是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一切都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百千比丘众在这里边住,又有花园子,又有树林,又有沐浴的池堂,又有经行的地方,又有坐禅的地方。这种种的,都是非常庄严、非常妙好的。
H3 颂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 受持读诵书
若复教人书 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 以须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然之
如是供养者 得无量功德
如虚空无边 其福亦如是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若有人对《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能有信解的这种心,或者自己受持、读诵、书写,或者又教人受持、读诵、书写,以及供养这部经典。
散华香、末香:散一些花香、末香。以须曼、薝卜、阿提目多伽:有没有人知道“须曼、薝卜”是什么?须曼那,就是称意华。怎么叫称意呢?也就是适意的意思。称意,就是称心满意,这花非常之好,很细,又很香。薝卜,就是金色华,这种花也是很香的,有一股香气。阿提目多伽,这是一种胡麻。这个胡麻的籽是红色的,叶是青的,可以造油。所以用称意华、金色华、胡麻籽来造油,薰油常然之:“薰”也是一种花,这种花也可以制作出油;在《法华经》所在之处,用这种油点灯。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像这种种地供养,能以得到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功德,好像虚空那么样的无量无边的。他得到的福德,也像虚空这么大,也是没有边际。
H4 颂第五品
况复持此经 兼布施持戒
忍辱乐禅定 不瞋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 谦下诸比丘
远离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瞋 随顺为解说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见此法师 成就如是德
应以天华散 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
又应作是念 不久诣道场
得无漏无为 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 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 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 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经行及坐卧
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况且这个人又能受持《妙法莲华经》,又能兼行布施、持戒、修忍辱,又欢喜坐禅修定,对于一切众生,不生瞋恨心、没有恶口。
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见到塔和庙都恭敬,对于一切的比丘也都很谦恭,没有增上慢的心,远离贡高我慢的心──就“自大”的那个心。常常所思惟的,就要思惟智慧,不要思惟愚痴。
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有谁来给你种种不容易答覆的问题,而你能不生瞋恨心。随顺这种种因缘、种种的众生,来给他解说这些个困难的问题。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假使你能修行这种的行门,所得到这功德就是很大了,大到无法计量。
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假使你见到又能讲经、又能说法、又能修六度万行的这种法师。他所成就的,有不可量的那么多功德;天人就应该散天华来供养,以天衣遮覆这位法师的身上。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五体投地,这叫“头面接足礼”;头面叩到地上,两手来接佛的足。对于这位法师,你应该要五体投地的顶礼,生出一种好像见着佛那种的思惟。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你又应该作这种的观念:这位法师不久将来就应该坐道场了。诣道场,就是到这菩提道场。
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这位法师已得到无漏的三昧、无为的妙法,他能广度一切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在这位法师所住止的地方,或者他经行的地方、坐卧的地方,乃至在他说一个偈颂的地方,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在这些地方,都应该给他造个宝塔;用种种的七宝庄严,令宝塔有这种非常美妙、非常不可思议的妙好。种种以供养:用种种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来供养这位法师。
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这是法王之子住在这个地方,就同佛是一样受用──这种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时常在这道场里边,也经行,也坐卧,不离开这个道场。